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全文)
作者:检测吧 发表时间:2022-02-09 09:32:33 浏览次数:204
-
硕博初稿查重系统 498.00元/篇• 语种:中文,英文,小语种• 适用:杂志社投稿,职称论文• 简介:硕博初稿检测(一般习惯叫做硕博预审版),论文查重检测上千万篇中文文献,超百万篇各类独家文献,超百万港澳台地区学术文献过千...开始检测
-
本科定稿查重系统 388.00元/篇• 语种:中文,英文,小语种• 适用:杂志社投稿,职称论文• 简介:本科定稿查重版(一般习惯叫本科终评版),论文抄袭检测系统,专用于大学生专、本科等论文检测的系统,大多数专、本科院校使用此...开始检测
-
本科高校内部版系统 298.00元/篇• 语种:中文,英文,小语种• 适用:杂志社投稿,职称论文• 简介:比定稿版少大学生联合比对库,其他数据库一致。出结果快,价格相对低廉,不支持验证,适合在修改中期使用,定稿推荐PMLC。—...开始检测
-
维普论文查重系统 4.00元/千字• 语种:中文,英文• 适用:杂志社投稿,职称论文• 简介:学位论文查重,维普论文检测系统:高校,杂志社指定系统,可检测期刊发表,大学生,硕博等论文。检测报告支持PDF、网页格式,...开始检测
摘要:地质勘探行业不仅要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也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还要服务好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公众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发挥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基础性、先行性作用,要求地质勘探单位转变发展思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地勘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面对传统地质勘探投入持续下滑的形势,地质勘探单位应以“绿色勘查是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坚持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的理念修炼“内功”,开创地勘单位“多元化服务”内容,尤其加强深部地质找矿开发研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地勘经济;科技创新;内驱力;绿色勘查;高质量发展
1概述
新形势下,地勘行业不仅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也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还要服务好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公众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发挥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基础性、先行性作用。这就要求地勘单位突出转型发展思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地勘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1]。矿业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安全保障和支撑性产业,在新时代需要改变传统发展模式,通过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以及融合发展来重塑形象,并且积极与其他产业衔接融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党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地勘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2.1地质勘查投入持续走低
“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矿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根据2006~2020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分析(如图1),自2013~2020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延续了近8年的下行趋势,2012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510.12亿元,2020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61.61亿元,地质勘查投入资金减少68.4%。其中,2012年社会资金293.37亿元,2020年社会资金51.48亿元,社会资金减少82.5%;2012年地方财政政府实际投入128.36亿元,2017年地方财政实际投入地质勘查67.46亿元,地方财政实际投入地质勘查减少47%;2018~2020年,地方财政实际投入地质勘查基本趋于稳定;2012~2017年,中央财政资金逐年减少,2017~2020年投入基本趋于稳定。综上所述:第一,2006年到2012年,我国实际投入地勘工作的总费用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12年到2020年我国实际投入地勘工作的总费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第二,2012年到2020年社会资金逐渐退出地质勘查领域;第三,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地质勘查费总量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第四,中央财政拨款地质勘查费有一定缩减[2]。
2.2科技创新驱动力“疲乏”
2.2.1创新环境不足2021年5月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为了解当前地勘单位科技创新力出现的问题,对162名地勘单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单位管理层人员36名,技术人员126名。统计分析后显示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一类,29.61%的被调查者认为科技创新单位没项目经费来源作支撑;二类,47.37%的被调查者认为地勘单位是以生产经营为主,大量时间用于生产;三类,14.47%的被调查者选择单位创新环境一般,对科技创新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四类,8.55%的认为单位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紧缺、创新平台小、规模小(见图2)。图2目前地勘单位科技创新力出现的问题调查2.2.2创新认识不足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目前许多地勘单位大量参与工程勘察与施工收入占据鳌头,地质队变成“施工队”,但是却忽视了基础地质研究;一是地质工作的“工程化”和“简单化”趋势严重,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员把地质等同于工程,对地质工作的探索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深,特别是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对开展地质科技创新的意愿不强;二是地质勘查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率不明显,存在“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三是科技创新的局限思维较为严重,生态环保领域研究涉足不深、创新能力不足,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较少。
2.3地勘人才流失严重
2013年以来,全国地勘人员数量总体上呈持续下滑态势(见图3)。地质勘查是集多学科、多工种、多手段协同的知识密集型工作,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生产的过程,地质勘查成果要取决于高素质、专业化的地勘队伍,尤其是地勘技术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5]。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地勘单位员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60%,地勘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要求员工具有较高学习经历,同时具备野外生产实践的系统训练。辽宁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近五年来(2014~2019年)人才流失19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3%;辽宁省地矿集团人才以净流出为主,截至2019年,辞职193人,调出78人,流失人员去向为考取更高学历、考取机关和事业单位,或去往周边县市“性价比”较高事业单位。影响人才流失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地勘行业发展不明朗,国家对地勘投入逐年降低;第二,地勘单位改革后,去掉事业单位的帽子,没有事业身份的保障,工作不稳定,单位收入主要以自主经营为主,导致人员收入不稳定;第三,地勘事业单位发展受限,缺乏科学的人才考评制度,缺少提供科研平台、政策及资金支持,晋升机会较少。
3地勘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时期地勘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地勘工作要深度融入国家发展规划,努力培育新技术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度融合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走科技化、绿色化、特色化、精细化、战略化、高端化的发展之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1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2011~2020年地质科技总投入173.64亿元,2011~2020年中央财政资金对地质科技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降幅约69%,地方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融入超过呈上升趋势(见图4),2016~2020年,地方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投入齐头并进,预计未来地方财政及社会资本会继续加大对地质科技的投入,如何使用好科技资金以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给地勘单位发展带来新的思考。科技创新需“落地”。2015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四川省地矿局)提出了以“科技地矿”建设为引领,构建了“稀有稀土战略资源评价与利用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四川地质大数据科创应用中心”等地质科研基础平台,在地勘队创建“劳模专家创新工作室”“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工作室。2020年新成立四川省非金属矿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机构5个,推荐7个项目入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十大进展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6]。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技创新充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需“后勤保障”。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先后出台《四川省地矿局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四川省地矿局地质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四川省地矿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及专家库建设实施意见》等系列措施办法,确保科技工作按制度有序有效可持续性运行[7]。
3.2绿色勘查是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绿色勘查促进地勘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色勘查与地勘工作结合起来,实施资源与环境并重。2019年以来,四川省地矿局承担了四川省计划实施7项绿色勘查示范项目,项目总经费9045.95万元。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承接的“四川省木里县梭罗沟金矿地质勘查”项目和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承接的“四川省旺苍县大河坝石墨矿预查”项目是自然资源部第二批绿色勘查示范项目,为最大程度降低或避免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探索绿色勘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研制的“一种履带式多功能机械式岩心钻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2021年6月18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绿色地质勘查工作规范》行业标准的公告,本文件规定在地质勘查活动中道路修建和工程建设施工场地平整、驻地建设与管理、勘查施工、环境修复等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指导绿色勘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地质勘查环境保护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地勘单位,应树立践行绿色勘查理念,改变传统勘查思路和方式,充分认识勘查与绿色相“呼应”、技术方法与环境相“协调”、作业规范的发展是不断完善和修正,是从事地质工作者不断学习、绿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新时代要求。同时,为开展生态环境地质修复工作,地质公园规范管理、矿产资源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农田开发、城市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系统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3.3“多元化服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着陆点
3.3.1加强地质找矿开发研究地质找矿,是地勘单位立足之本,我国作为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其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矿产资源。据统计,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工业化国家消费量的总和,约2/3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需要进口,国际格局复杂多变,也引发了全球矿业市场的动荡,资源竞争更为激烈,也使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安全形势更加复杂[9]。加强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国家整合特色优势资源,打造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降低战略性资源对外依存度,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四川省地矿局经多年努力,已基本探明四川省锂辉石矿产资源储量,在康定甲基卡和阿坝州李家沟均发现储量达超大型规模的矿床;四川省地矿局403地质队的“四川省米易县白马钒钛磁铁矿区深部及外围整装勘查找矿突破”项目,潜力评价预测白马矿区深部及外围尚有资源量达30亿吨以上,也将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更是为四川省钒钛资源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综上,地质找矿为我国战略性资源、能源安全提供技术保障。3.3.2多元化融合,拓宽服务领域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地勘经济要加大与区域经济结合力度,以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勘单位需“抓住主流、切入主流、成为主流”为工作原则,以创建“高质量企业、高质量人才、高质量装备、高质量质量”为工作目标,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下“公众需求什么、市场需求什么、政府需求什么”;地质工作就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政府、服务于公众”。近年来,四川省地矿局深入实施“地质+”战略和“互联网+地质”战略,取得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完成了183个县(市、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共在全省新发现旅游资源6.5万处,圆满完成了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工作,为文化旅游资源摸清了家底,深度挖掘地学旅游资源价值;积极参与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全力支持和参与到“统筹推进县域地灾风险调查和区划、专业监测预警、综合防治”等各项工作,支持参与到“科技防灾减灾工作,积极承担由专业队伍牵头的地灾隐患监测预警体系的运维服务”等工作;承担省内长江、沱江、岷江等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10km废弃露天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项目150余个;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建设用地调查基础信息采集以及土地污染详查,顺利完成成都平原工业聚集区农田重金属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牵头完成“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项目第二阶段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了多尺度多要素多类型的三维地质模型,相关技术突破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都水文队最先在四川省开展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先后完成了四川省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评价、成都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评价等部级重点项目。
3.4优化行业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自2013~2020年,我国地质勘查经费投入延续了近8年来的下行趋势;地勘单位人才流失严重;事业性地勘单位“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没有公益性地勘单位职能定位,大部分地勘单位以承担项目形式来履行公益性职能,工作经费没有给予足额的保障;大部分地勘单位混合经营管理,事企并轨运行;部分地勘单位工作领域重叠、工作范围重叠,兄弟地勘单位同质化竞争,造成市场地勘经济“紊乱”。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客观标志应该是更高质量、更具效益、更有动力、更可持续[10]。其一,加大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稳定队伍发展,政府积极构建地勘行业的新体制和机制。其二,加大对地勘单位改革力度,明确地勘单位发展方向,合理推动地勘产业升级。其三,地勘单位主动发挥经营性,加强与政府合作,把公益服务、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其四,地勘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克难关,可以为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关系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特别是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加强校企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武装人才,把先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五,地勘单位应把握发展机遇“走出去”,促发展;2020年7月四川省地矿局和重庆市地勘局双方就积极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地质先行工作在成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双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4结语
“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矿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面对传统地质勘探投入持续下滑的形势,地质勘探单位应把握绿色的勘查是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坚持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理念修炼“内功”,开创地勘单位“多元化服务”内容,尤其加强深部地质找矿开发研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彭浩 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队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